发新话题
打印

痛悼周海婴,怀念真鲁迅

痛悼周海婴,怀念真鲁迅

鲁迅死了,但鲁迅的精神,批判精神,以及他所批判的问题,都活在这个世界。
   鲁迅因此很大,他因此,被利用,被涂改,但任何力量都没有屏蔽他思想的光辉,所以,他始终是思想独立者的一个文化图腾,昨天是,今天是,日后应该还是。
  因此,不想顶着父亲光环的周海婴先生,一直活在鲁迅巨大的影子里。
  在对鲁迅的影子进行批判和赞美的声音中,即有官方的介入,也有民间的介入,这是福分,也是悲哀。
   现在,周海婴先生去世了,他,以及和父亲的关系,一直还将活下去。
   鲁迅写过《我们怎么做父亲》,那时候,鲁迅还不是一个父亲。他还困在旧社会,为母亲娶了贤淑,却不如鲁迅意的朱安女士。
   一个人,结婚这么久,却不和媳妇发生性关系,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自制力。经过很多年的阅读体验,我才明白,那个喜欢在文章中倾诉自己苦闷的鲁迅,敏感,但强大。
   很多喜欢鲁迅的朋友,也许只注意了鲁迅那些从自己困境中,做出的弱势表达。但在这种表达中,有多少人注意到鲁迅在世俗层面的通达,以及韧性。和很多文人不一样,他虽然幼年有过很多创伤记忆,但而立之后的鲁迅,生活上还是很优越的。
  在武侠小说中,常有高人于桃源世外留得绝世秘籍,被后人发现后,有人学了两成,有人学了三成,当然,也有人通吃,甚至融会贯通,青出于蓝。只要其人略有资质,一定可以有所收益的。在我眼里,鲁迅就是这样的高人。先生身上有中国文化一统之后从来没有的父性人格和忏悔意识?他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游弋?并以行走反抗虚无!他所注重的是生命本身,并试图以个人主义来建构人道主义,可以说个人主义是达成先生人国理想的方式和手段,所以先生是最独立的,近世以来绝无出其右者。
   对那些只关注鲁迅弱势表达的群体来说,不妨关注一下鲁迅的下半身,尤其是他的人生经历。 求学的鲁迅,是弃医从文,而归国的鲁迅,是弃仕从教,再弃教从文。
   如果我记的不错的话,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去教育部讨薪的经历时,门口的卫兵向他敬礼,他说过:可见一个人如果官做的够大云云
   他在教育部做过第一科科长,后还因为,为许广平这些北师大的学生出头,和自己的顶头上司,时任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打过官司。可见,鲁迅可不是寒士,他有过仕途经历,而且官场中认识的达人也不少。
   鲁迅并不是一个在生活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小文人,他是那个时代,很容易占据社会资源的上流达人。
   鲁迅自身的不幸感,主要是年少丧父的经历,尝尽人情冷暖,以及婚姻上被母亲,也可以说孝道挟持的无奈。
   鲁迅和许广平的婚姻,现在看是文坛佳话,可当时的闲言碎语,对他们的伤害,其实很难想象有多大。
   崇尚婚姻自由,人格独立的鲁迅,最后选择了许广平,并生下爱子周海婴。
   鲁迅老年得子,有了海婴后,有这样的诗句存世,并永远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人世间的沧海桑田,有时候,真的是弹指一挥间。
  我依稀记得,有关鲁迅和周海婴相关的文章,属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最打动人心。
  萧红的这篇文章,将鲁迅对她的关爱,对家人的关爱,描述的异常生动。她那克制的笔法,以及结尾处,对鲁迅之死痛彻心扉的感受,让人久久难以平静。尤其是涉及周海婴先生的地方,一改人们对鲁迅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那个怒目金刚的形象。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鲁迅对自己和家人,最精炼的注解。对海婴的爱,人们更容易领略鲁迅的温情。
   只不过,这些温情,往往为鲁迅对现实的悲观所遮盖。在鲁迅的文字中,有很多词语,常常让我们感觉他人生的基调,是那么冷峻和绝望,比如:死、血、奴隶、夜……
  在鲁迅去世前不久,他就曾写下一篇《死》的文章,还交代了和海婴有关的遗嘱: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海婴于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于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无线电专家。
  纵观海婴的一生,他确实没有在文学,或者美术领域,靠鲁迅的余荫“呼风唤雨”。
  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很难道出其中的原委。
  不过,海婴的一生,绝没有为鲁迅蒙羞,他一直努力保护真实的鲁迅,曾先后出版《鲁迅与我七十年》《鲁迅回忆录》等。关注鲁迅的人应该知道,这些著作,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出版经历,都告诉我们,海婴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被各种声音屏蔽的鲁迅。
  海婴和儿子周令飞曾做客凤凰卫视《非常道》节目,讲述鲁迅家人在版权问题上受到的尴尬经历及误会。早在1980年12月,周海婴就曾上书,提出了追索鲁迅著作稿酬的要求。他的理由很真实:需要一大笔钱,“送高考未被录取的孩子出国半工半读。”
  如果说,海婴在还原鲁迅上做了很多工作的话,那么这种稿费维权,则是让自己真实的一种努力。他不愿意见自己连同“鲁迅”一起被符号化,成为万人膜拜的偶像。他愿意活的真实些,也可以说常态些,正常些。也恰恰是由此,他才可能为还原真实的鲁迅,做过种种不为人知的努力。
  写到这里,耳边总想起鲁迅的一些声音:“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
  鲁迅不想被纪念,但是现在看,人们在他辞世之后,依然以各种形式和复杂的心情在纪念。鲁迅是没有权利拒绝活着的人去记之念之的,但是他亦给那些纪念者设置了一道屏障,那就是“谬托知己”。即便如此,鲁迅依然没有躲过“文人的遭殃”,他的被神化和被俗化,甚至被丑化,在其死后都大行其道。
  其实,给人们接触真实的鲁迅,涂脂抹粉的,不仅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百年来,各路文人,出于各种需要,对鲁迅进行深加工,以至鲁迅面目不清,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我想,鲁迅是谁?这已经由不得鲁迅自己来分辨了。所以,我更愿意关注世俗层面的鲁迅以及鲁迅的原著。显然,海婴先生生前,为此付出过很多的努力。
  鲁迅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他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合格的父亲,对孩子没有望子成龙的希望,更不希望孩子活在自己的影子里。从这一点来说,鲁迅真不愧是现代中国最具人格独立意识的人。
  鲁迅离世这么多年了,但是他留给世人的作品,仍有很多人努力研读,无论是崇仰、拒绝,抑或是贬损。陈独秀早就说过,世之毁誉莫过于鲁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海婴先生也走了,这无疑还会激发起人们对鲁迅的怀念。种种一切都说明,鲁迅就是再被任何力量加工,他依然是一个非常醒目的文化标签,鲁迅是谁的问题仍然在牵扯着关心社会的人们。
  鲁迅生前也写了很多关于师友的纪念性的文字,在我的印象中,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就有两篇,一是《纪念刘和珍君》,再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想,鲁迅并不拒绝真诚者的纪念,发自肺腑的凭吊和追怀,鲁迅拒绝的是“谬托知己”和“啃招牌边”!
   我不知道,我出于何种立场写下这样的文字,但我知道,对周海英先生,我也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尤其是看过吴洪森一些相关访谈后,更让我确认,他不愧是鲁迅的儿子,仅不啃招牌边这一点,足以让当今那些享受着老爷子余荫的文学界大碗汗颜。
  何况,海婴的母亲,许广平先生,本来就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每念及此,都觉得海婴先生,在人格独立上,多少是有鲁迅一些遗风的。
  人,总是要死的。死,尤其是怀有敬意的人,死去,总是让人难以释怀的。
  也许,海婴先生,其实已经成为鲁迅这个巨大的文化基因之一部分。
  鲁迅之所以大,伟大,不是因为痛苦,也不是因为绝望,而是他那些抗争性的文字。他批判的对象,是专制者,是群氓,是一切悖谬于常识,而在我们的文化伦理中,习以为常的存在。
  应该说,现在是一个让人觉醒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声音,为常识高歌,人们因此,更意识到真实的鲁迅,其价值。也认识到,周氏三兄弟,以及海婴这样的后人,其值得凭吊的因素。
  我想,爱戴鲁迅和海婴的人们,肯定不愿意看到那些鲁迅所批判的存在,还在活着,弥漫在我们周围。
  所以,我们那些所谓醒了的人,去努力传播常识,就是对鲁迅,对海婴最好的追怀和悼念!

TOP

今日热门主题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