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烧钱”引流非上策 转变经营方式是王道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 融元年,那么2014年可谓是P2P野蛮生长的一年,在问题平台频出、大好股市抽金的内外夹击下,全年仍斩获了2500亿的总成交量,同比增长了近 1408。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玩家的加入,P2P平台的流量之困逐步显现出来,为了获取更多入口流量,越来越多的平台走上了“烧钱”买流量的不归路。
疯狂烧钱
据腾讯财经报道,一位P2P平台市场人员透露,她所在的平台每个月光花在搜索引擎上的广告费约100多万元,2014年她花在百度上的所有费用超1000 万元。作为一家尚未获得融资的平台,这一“消费水平”跟那些已经“抱到风投大腿”的平台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另据悉,目前P2P平台PPmoney每天光花在百度搜索引擎上的成本在10万元级别;每个月的营销费用加运营费用约1000万元左右,一年推广费用超1亿元。“行业内动辄号称千万元的融资,相对于我们一年的推广费用来说,显得很少。”余军说。
折中一下,假使按每年5000万的营销运营费用算,平台需要做多少交易额才能达到收支平衡呢?专家算了一笔账,按目前P2P平台仅靠收取交易额26-3 2的“中介费”盈利模式来算,平台的年交易额至少需要做到16.5亿元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而这仅仅是假设所有项目的期限都是一年来算的,而大多数平台的项 目平均期限不足半年,即便按半年算,交易额也要再翻一番——即达到35亿——才能确保收支平衡。而这背后,并没有计入坏账风险。
钱都到哪儿去了?答案已经很明显。掘金者的辛劳不言而喻,但真正赚到钱的人很可能不是掘金者。在广为流传的“加州淘金”故事中,卖工具的人笑到了最后这与P2P行业正在上演的故事何其相似!
另类平台
“不烧钱丢现在,烧钱失未来”,看起来两难的选择,业界有没有其他一些尝试呢?
“我个人觉得,金融行业是一个需要长时间信誉积累的行业,它不是靠短期的互联网爆炸式推广就能打造出品牌的。”上海P2B平台星投资张举此前在接受《第一 财经》采访时的话或许代表了另一种发展思路:“星投资希望的是循序渐进,一切从风险管理出发。至于最终能不能做大,我觉得应该交由时间去验证。”
记者了解发现,星投资在P2P平台中的确有些特立独行,在去年的“双十一”和“双十二”,当大多数P2P平台都效仿加入促销战团时,星投资不但没有跟风, 反而接连发出两封公开信,呼吁业界要对金融保持敬畏,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2014年3月底上线的星投资迄今交易额刚刚过亿,但据悉已经是少数几个能够 实现盈利的平台之一。
速途网互联网金融中心主笔、资深财经观察人士张宁认为,“大规模的烧钱扩张对于平台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雷锋式的烧钱将市场做大,一旦市场成熟、平台因资 金匮乏导致后续不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切蛋糕。处于萌芽期的P2P行业,就像一场马拉松,起跑时的领先并不叫领先,关键在于持久力。”
转变之道
据悉,一些前期属于烧钱大军的P2P平台,在不断上涨的高额营销费用前也败下阵来,不得不转变运营策略。
某平台营销负责人告诉腾讯财经,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投放成本越来越高。一个生动的例子是:百度品牌专区的价格,在2014年标价不超6万元/ 月,2015年初就已经涨到了30万元/月。而360的品牌专区价格,也在2014年10月份,由5万元/月上涨到12万元/月。
短融网CEO王坤接受腾讯财经访问时表示,他的平台至今没有花一分钱在百度推广上面,他认为烧钱买用户是最差的方式,“我们的关键词都被别人买掉了。” 他们一直在寻找能够通过低成本推广获得高忠诚度用户的策略,但他坦言,“目前还没有找到非常有效的方案。”
上述的星投资平台运营负责人告诉记者,星投资也十分看重流量,但认为流量质量才是王道。目前,星投资的引流方法是自建了一个覆盖互联网金融方方面面的大型社区,希望通过做媒体社区的方式来吸引一手流量。
星投资CEO张举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包括民间征信数据、信息披露机制,以及市场教育等,都落后于P2P平台的发展速度。我们做交流 社区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希望给投资人‘普及’理财投资知识,培养理性投资人与星投资平台共成长。”业界专家也表示,P2P是投资而不是投机,市场教育不 能落下,这方面平台和监管部门都有责任。
1月20日,银监会宣布新设普惠金融部并将P2P网贷纳入监管,标志着“漂泊”多年的P2P网贷终于有了“婆家”,这对行业是一大利好。进入2015年,随着监管政策即将出台,行业洗牌在所难免,真正想跑完、跑赢马拉松的平台,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