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新平/文
【编者的话】孙心华教授,男,画家,年届七十,依然精神饱满,笔耕不辍。他祖籍山东莱州,196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上海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会长,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艺术顾问,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孙心华的作品1985年获中国金盾书画作品展一等奖,1993年获得中国首届中青年画展二等奖,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展铜奖,1995年获得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展银奖。1991年至1992年分别于日本东京、台湾台北举办个人画展,1994年于上海美术馆举办“孙心华作品展”,曾出版《孙心华画集》。
日前,“情缘——中国美院校友六人展”在上海鸿美术馆展出(2017.6.3-7.2),孙心华教授的作品偕同其他五位校友作品一并展出。
旅行日记之 《柏林面包房》
2006年起,孙心华便展开了一系列的旅行创作计划。他先后游走了东、西欧及北欧、澳洲诸多国家,异地风情风景激起了他无限的创作欲望,他用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他眼中的世界,表达了他对艺术表现新的理解和思考。
孙心华说:〝我一直都牵系着周游世界的梦想,退休之后,去了很多国家。在异国几千公里的路途中,满目是绿油油的青草地,黄灿灿的油菜花,老牛在花丛中漫步,湛蓝的天室飘著朵朵白云,衬着远处尖顶的教堂,四处充满着从容与舒心,精致与自然。美国的傲慢、澳大利亚的野趣、德国的严谨、法国的浪漫、荷兰的奔放、梵蒂冈的庄严、瑞士的秀美、匈亚利的辉煌、波兰的瑰丽、泰国的神秘、日本的整洁……每一座建筑、每一群雕塑甚至每一块砖石,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都在闪耀着辉煌灿烂的文明光辉和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
旅行日记之 《波茨坦公园》
审美心理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感受,指人对世界产生的超功利、自发的与个人社会阅历、情感经验有关的心理状态。十八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休谟曾说:“美是各部分之间的这样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 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休谟这里揭示的“美的特征”,从根本上讲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画家与自然的统一。而他所强调的秩序对油画风景来说,就是透视中所蕴含的形的秩序与结构,以及明暗、冷暖、纯度等色彩变化秩序与色彩配置的结构等等上述秩序的和谐。通过表现自然风景的光、色、形等造型规律中所包含的明暗、浓淡、大小、高低、刚柔等矛盾中的和谐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
综观孙心华这些风景作品,非常优美,正是他审美取向与自然中内在美的一致,也是他独特的审美感受与自然内在的一种契合。他在其作品中努力表现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因此具有强烈个性和情感色彩。他在观察与表现自然风景时,按自己的审美取向对自然风景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纯化,使自己所提炼的部分达到一种总体的和谐。所以他的风景画中优美的本质在于他的情感与自然风景的共存与互融,是他对自然内在美的情感认同,是生活与心灵碰撞之后激发出来的情感流露。正如他自已所说:这些作品 既有我对美的向望,又有对人生的思索及对大自然的敬仰,寄托着我的梦想和希望。
旅行日记之《匈牙利国会大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中国当代油画的历史进程中,学院派的写实题材面临着文化语境的转化而赋於写实图像新的创作理念。孙心华认为:作品要靠其本身说话,即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语境中体现为人知晓的意义。所以,孙心华毫不掩饰自已对手艺的热爱,没有刻意追求对观念的表达,而是努力追求油画语言的转换-----对形式美的追求与表现。其油画是比较钝粹的,主要靠语言的表现力和个人感情的流露来打动观众。这种单纯性,使他的作品不再追求历史的责任感与立意的深刻性,而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感悟人生。其作品既有西方的形式结构,又有东方化的意象表达,既突出所描绘对象的特征,又强调油画材料的质感。正是对技法的正视和尊重,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他的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使他的作品焕发出才情和力量。
与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一样,孙心华的长处在于对艺术执着追求与探索,只是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与时代感受,让他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这种独特的自觉与感悟,为他未来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参照马琳文章的部分内容〕
旅行日记之《布拉格泰恩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