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北美寄情(下):与Wolinsky一家的不解之缘

北美寄情(下):与Wolinsky一家的不解之缘

Renewing the Old Connection with Wolinsky Family in Boston

(《川师情·北美游记》系列之六)

牟 兰

  阿拉斯加邮轮旅游结束后,同学们在西雅图依依惜别。之后,有几个同学美西自驾游,北美的同学回公司回学校上班,有的同学游览了西雅图后就飞回成都了,我和妹妹参加了当地旅行社的美东美西十五日游。我们去了大峡谷大瀑布拉斯维加斯赌城等旅游胜地,丰富多彩的北美之行在波士顿圆满结束。

       离开美国之前,我们在波士顿美国朋友Wolinsky(乌林斯基)家小住。他们家在波士顿老区,犹如居住在森林中。和周边的房屋一样,他们的房子是几百年前美国最早的移民留下的老屋。他们在这里也住了有30多年了,经过多年修缮和营造,这个家真成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安乐窝。房前屋后花园菜园和树林,蜂鸟和啄木鸟等飞鸟不断飞来飞去。很显然蜂鸟是受到主人欢迎的,屋檐下和园中小柱台掛着装着蜂蜜水的杯瓶迎候蜂鸟。工作室是一座大木屋,屋檐下飘动着一些亮晃晃的长纸条,类似田里稻草人的功能,那是驱赶啄木鸟的。

               

       他们的艺术工作室是近年新建的,建筑师与下文提到的那部电影有关,支撑大屋楼层的二根原生立柱就用的是他家林中的大树,这二根立柱还保留着原来的树干形状和枝桠,建筑美学的新视觉真让人耳目一新。乌林斯基的夫人巴巴拉毕业于纽约著名的艺术大学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家里每个角落和细节无不留下巴巴拉的独具匠心、颇有少女情怀的手笔,尽显生趣盎然,自然典雅。几日悠闲自在、宾至如归的生活,无疑是这次旅行最惬意最美好的体验。

       乌林斯基一家是我在1982年认识的。我所在的中国丝绸公司负责接待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拍摄 巜丝绸--纤维皇后》(Silk ---the Queen of Textiles  )专题。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就担任他们的翻译。记得乌林斯基和他夫人巴巴拉带着他们6个月大的婴儿雅瑞,随身带着28个银色行李箱,其中有几个装的是婴儿尿片和奶粉, 在中国深入采访拍摄了近半年。我一直陪同他们,还喜欢经常抱着小雅瑞。一转眼,当年我怀抱的半岁金发碧眼小婴儿已经长大成人了,成为肩挑大梁的电影艺术家,拍摄了许多纪录片,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我们一起重温了当年在中国拍摄的那些珍贵照片,回忆起许多有趣的往事。 我十分惊奇地看到他们三十多年前从中国带回的那些老物件:温水瓶, 柳条筐,籐编安全帽, 折叠遮阳帽,各种各样的筷子,丝绸绣品,瓷胎竹编等等, 倍感惊奇而又亲切。这些东西已经消失于我们的生活里,居然在美国人家里还珍藏着那久远的时代印记,这不由让我想起当年乌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消失的东西更弥足珍贵!"

               

               

       那时在陪同他的几个月中,我总在他面前提到我的家乡四川,我们议论着《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如能到四川去拍摄就好了。两年后,经过在四川搞摄影工作的我父亲介绍,他们真的去四川拍摄制作了《四川--中国改革之源》(Sichuan: Where China Changes Course ),登载在《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1985年9月号上。1980年代乌林斯基在成都拍摄的那些老照片都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未想到三十年后,我妹妹牟薇在编辑巜成都街巷志》时,寻找这个城市的老照片,乌林斯基当年拍摄的老成都照片许多都派上了用场。如今,那本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书成为了成都的文化名片和最佳收藏。

               

       这次来波士顿拜访, 我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我83岁老母亲手抄小楷《湿湿的思念》册页。这是沈从文的孙女沈红为纪念她爷爷而写的一篇感人的文章。

       1982年 乌林斯基作为《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的摄影记者,做丝绸专题时曾采访过沈从文。当时我对沈从文一无所知,是这个外囯记者向我提到沈从文的写作和古代文化研究已享誉世界。 时隔多年,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沈家房间窄小,拥挤不堪 ,到处都堆着书,他们身居陋室,清贫平和。完全想象不到他和夫人张兆和不凡的身世。由于政治原因,沈从文先生被迫放弃写作, 在故宫从事古代服饰研究,那本著名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是先在香港出版的。当沈从文谈起古代服饰设计时,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神情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沈从文给我们展示一个出土文物的木俑和一幅复制的古代丝绸服饰图案,他说:"看看古人的设计是多么精美!古时候匠人用心的感情在设计,他们做出的东西是有灵魂的,能传世百芳;现代人设计的东西是工艺品,是商品,缺乏精神和灵气。"采访结束后,乌林斯基对我说: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你看他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却毫无怨言 , 一脸平和, 笑容纯真 ,令人敬重!"陪同乌林斯基釆访沈从文先生,是我人生中最深刻的一堂文化课。

               

       三十多年后, 在波士顿乌林斯基家里,我将沈红纪念她爷爷沈从文的文章大致翻译给他听, 他很感慨。他特意找出1982年他拍摄沈从文的一张照片送给我妈妈。这张照片记录了沈从文先生和他的文物在一起时神釆飞扬的瞬间。乌林斯基感谢我们带来的这份有历史传承、有动人故事的礼物,他们视为珍藏。后来他在邮件中写道:我很荣幸收藏你妈妈这个美丽的书法册页,并很高兴拍摄这个文化精品。 这张照片我是1982年6月30日在沈从文北京寓所采访拍摄的,我非常敬重他,他慢条斯理的谈话和对丝绸历史的热情让我终身难忘。"

       我们在他们艺术工作室观看了他们父子俩拍摄的一部纪录片RAISE THE ROOF 。他们花了十年的时间拍摄这部纪录片,荣获了无数奖项,影片在很多国家上映并邀请他们去讲演。影片纪录了数以百计的来自世界各地建筑师、艺术家、教授和学生参与的一个项目,他们从零开始,从改木料,学做木工到安装,绘饰内部壁画,将一个被历史湮灭已久的波兰犹太教堂的顶部,用传统榫卯结构、木工技术和手绘图案复制出来,在波兰博物馆永久性展出的美妙、奇迹故事。这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人文艺术、宗教和教育互为交融的电影,里面没有一个镜头展示影片背后犹太民族惨绝人寰的灾难,音乐也如和煦阳光一般。这部纪录片以不一样的视角和诗意的表述,重现被人们遗忘的过去,所传达的情感和力量引发我们思考。

       我想,要是中国观众能看到这部富有历史深意和艺术内涵的影片该有多好啊!希望有机会把这部电影带到中国来,再续与乌林斯基一家的不解之缘。

       (摄影 / 乌林斯基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乌林斯基1982年在苏州丝绸刺绣研究所拍摄的《牟兰与双面绣金鱼》作品)

TOP

寄情北美

桑宜川跟帖互动
杨波助力,及时回应,诸君唱和,更是人气汇聚,好得很!

TOP

寄情北美

桑宜川跟贴互动
杨波助力,及时回应,诸君唱和,更是人气汇聚,好得很!

TOP

寄情北美之二

陈艾莎跟贴互动
@ 牟兰 有时,人们对一些人,一些事的情感是难以言喻的。三十年前你与乌林斯基一家的认识决定了你们的异国情缘。这份不解之缘的确是日久弥新,让人赞叹。

TOP

北美寄情

张姐跟贴互动:真是美文啊,写的非常流畅。详细,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和参考。也是一种享受[玫瑰][玫瑰]

TOP

寄情北美之二

杨波跟贴互动@
认真读了牟兰写的两篇文章,好文!美国家长带孩子去旅行,是常态。而我们只有日子好过了,才开始旅行。真惭愧,在自己的国家,我才走了几个省呵……
第二个故事就太有历史的厚重感了!
谢谢分享!!!

TOP

今日热门主题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