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清华 一笔同书_清华百年纪念特刊[壹]_新京报网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梅园的标志建筑:梅贻琦墓。上面由蒋介石题词“勋昭作育”。
本报记者 金秋 摄
人文教授教养楼内的小餐厅。
躲书楼恬静得像咖啡厅。
校内有名的二手书咖啡屋。
躲书楼里可以望到各类大陆期刊。
台湾清华大学坐落在新竹,新竹有着“风城”之称,因其独特的地舆位置,长年沐浴大风。清华大学就在这阵阵凉风中,迎接着一年又一年的学生。
“水木清华”讲究有山有水 新竹清华建立于1956年。据现任校长陈力俊先容,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美国,因为台湾当局正在发铺核能,所以请梅贻琦归台湾建立学校,以发铺核能。在建校之初,经费很充裕,但梅贻琦坚持教授教养品质,只成立了三个系,当时最有名的就是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来陆续成立了基础科学学科,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等。1964年,开始接收本科学生。1972年,新竹清华工程学院成立。1984年,人文、社会等学科兴起,新竹清华大学向着更广阔的学术研究方向迈入。
新竹清华大学的建筑风格高雅,也留存了一些以前的教舍,目前校园内的校长住宅仍是之前盖的庭院式平房。陈力俊说,“水木清华”讲究的就是有山有水,新竹清华校园内有18座山、3个湖。2000年,台湾报纸调查“最美的学校”,新竹清华排在第一位。 最有名最锦绣的是梅花 新竹清华大学中最有名、最锦绣的景色,莫过于梅园。这里还有段小插曲,起初买梅树时,工作职员错买归了200棵桃树,后来发现,又重新买归了梅树。梅贻琦校长就埋葬在梅园中。每年学校都会举行祭梅流动,盛开蕃庑的梅花就成为梅园标志性的一景。
两岸校长“亲如兄弟” 说到和清华的渊源,陈力俊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两校在校歌、校训上都相同,“清宅”“华宅”的命名也一样。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在新竹清华做了6年校长,他用的各个系主管也都是清华校友,在建校的前25年,校长都是清华大学校友,这也使得两所学校有着剪不断的血缘亲情。陈力俊笑言,“往年我和清华大学校长见了6次面,比和我哥哥见面的次数还多,我俩真是亲如兄弟。”
除了专业学习外,陈力俊说,新竹清华的一大特点是“不要培养书呆子”,要培养人文、科技兼优的学生,学校有150个社团。在住宿学院,有专门的老师对一、二年级新生入行糊口辅导,和他们住在一起,这样的教授教养方法在台湾也是首创。
互换交流学生已十年 往年3月,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率团访问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互通互商百年校庆筹备,入一步促入两岸清华在教授教养和科研等方面的合作。顾秉林校长还向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赠予了清华百年校庆标志徽章。
从2001年开始,两校就开始互换交流学生,每年20个;而北京清华大学也招收了不少台湾学生攻读学位,目前有台湾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120人。教师方面的交流更多。一年一度的能源与纳米科技学术研讨会,由两校轮流举办。两校还共同设立了支持教师科研的联合研究经费,北京清华大学每年出资400万元人民币,新竹清华出资2000万元新台币。 顾秉林说,接下来两校将规划设立“海峡两岸清华实验室”。此外,两校还计划共同推动“双联学位”计划,也就是学生通过在两校学习分别获得两校的学位。
地舆档案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最有名、最锦绣的景色,莫过于梅园。梅园附近种了200棵梅树,开花时,漫山遍野的梅花特别好望。梅贻琦校长往世时,就埋葬在梅园里。梅贻琦在北京和台湾一共当了23年的校长,是清华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深得清华人的爱戴,每年学校都会举行祭梅流动。
我的大学 当年我可以保送台大,但仍是选择了新竹清华。我很喜欢清华的学风,朴实、内敛,就像梅花一样。校园内一条条整洁、清幽的小路让我印象深刻,半夜两点多我从学校的研究所出来,抬头就能望到一片星星,太美了。
——洪柏王睿(新竹清华机电系2002级) 梅园,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梅花,还有每年大考时,考生来梅园拜祭梅校长、以求得考试顺利的景象。梅竹赛是清华和交大一年一度的校际对抗赛。于1969年开赛,梅代表清华,竹是交大,传统竞赛项目是11项。两队在入行划舟比赛时,很有牛津和剑桥比赛的风范。
——小洪哥(新竹清华读完研究生留校任教)
我们的课余时间都安排得很丰硕,新竹清华特别注重学生发铺自己,专门设置了清华学院,鼓励学生交流、沟通,办各种流动,我们在校园里熟悉了良多新朋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都很好。
——沈薇利、龚成、李佳聪、王宇翔、张力(清华大学2008级到新竹清华的交换学生) □本报记者 刘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