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进“长寿之乡”蕉岭县新铺镇黄坑村,绿水青山间青翠的茶园让人感受到另一番清凉。
“黄坑村是茶叶专业村,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茶叶。”黄坑茶厂负责人曾德文说,当地有3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黄坑茶厂始建于1990年,茶厂以“公司农户基地”形式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茶业,目前建成无公害绿茶基地1000多亩、有机茶基地450亩,年生产各类茶叶约6万斤,产值达1000多万元,推动了当地茶叶的发展。
这是梅州茶叶种植的一个缩影。
“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地处粤、闽、赣三省交会处的梅州,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境内层峦叠嶂,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雨水充沛,茶叶种植先天条件优越。截至2015年底,梅州市茶园总面积约18.08万亩,占全省1/4;茶叶总产量约1.42万吨,占全省1/5。
不断扩大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以及独特的客家茶地域性和客家茶文化,使梅州茶叶成为广东茶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客家茶叶种植虽历史久远,但缺乏国内知名品牌,更遑论走向世界市场。返观江湖之间,梅州客家人对茶情有独钟,对种茶、品茶的热爱,成就了“茶乡”美名。庙堂与江湖之间的落差,抛出一个重要课题:客家茶叶怎样才能走出围龙冲向世界?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通讯员 刘菲 黄景麟 策划:雷贤辉 温景添
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梅州市农业局联合出品
|现状
产业基础日渐厚实,成广东重要茶叶产区
6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作为本届茶博会首场专题活动,梅州“嘉应茗茶品牌推介会”备受关注。
“此次茶叶推介会,嘉应茗茶主推‘客家炒绿、富硒红茶、嘉应乌龙’三大品类。”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表示,以传统的高火香工艺打造的客家炒绿茶,回甘持久,高火甜韵,花香悠长;以生长于富硒土壤的茶树茶青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富硒红茶,汤色红亮,滋味浓醇,保健养生;以独特的工艺精心锻造的嘉应乌龙,精益求精,香飘悠远,茶韵持久。
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有华南区最大的富硒土壤区域。尤其是梅州全域海拔600米以上的高丘陵和山地有168.8万亩,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山多、山高,以及优质的富硒土壤资源,为梅州茶叶生产奠定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目前,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发展,梅州茶业产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标准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在茶业产业组织化水平方面,2013年起,借助梅州市农业局遴选全市经营主体、组建12个市级农业行业协会之机,梅州市农业部门大力推进市级茶叶协会换届,为茶叶产业发展形成有力的组织抓手。截至目前,梅州市茶叶产业协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渐提升,目前已拥有会员单位57家、个人会员100多人。为促进茶叶产业组织化水平,梅州市农业部门以协会为抓手,多次组织会员单位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参加各地茶博会等,并通过组建嘉应茗茶微信群等方式,有效促进协会内部交流。在此影响下,梅州茶叶企业不断增多,龙头带动作用逐渐明显,“协会企业 合作社 家庭农场 种植户”的新型经营模式得以构建完善,有效推动了茶叶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在茶业标准化进程方面,梅州市农业部门以质为本,一方面多次举办茶叶质量评比活动和技术培训班,评选出嘉应茗茶十大优质茶,并每年举办茶叶新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了一批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了茶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梅州市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基地及产品不断增多。据统计,目前梅州通过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在茶叶企业共19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34家,另有大埔西岩乌龙茶、丰顺马图绿茶2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此同时,加快推进茶企QS认证,通过兴建标准厂房,引进现代加工设备,实现茶叶制作流程标准化,目前共24家企业获得QS认证。此外,大力推进茶叶专业镇建设,兴宁市径南镇以其2万多亩茶叶基地、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等,今年新获“广东省茶叶专业镇”称号。
在茶叶品牌建设方面,自2013年4月起,梅州市农科院成功注册嘉应茗茶系列商标,包括“嘉应茗”“嘉应”“嘉应名”“嘉应绿”“嘉应红”和“嘉应乌龙”等6个商标,同时出台了《嘉应茗茶系列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名牌产品,目前,梅州茶叶类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达29个,占全市省级名牌农产品36%。在2014年首届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活动中,石正云雾绿茶和西岩乌龙茶被授予“广东名茶”称号。银窿山乌龙茶、凯达牌香妃翠玉乌龙茶荣获“2015消费者心中的广东茶王”。
|问题
品牌建设需加速,整体发展水平待提升
凭借悠久的种植历史以及近年来的加快发展,目前梅州的茶叶产业虽然有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在标准化、品牌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了解,目前梅州市有5000余家涉农经营主体,八成以上是家庭作坊。在生产经营中思路受限、人才紧缺、管理乏力等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品牌设计、市场营销、自媒体宣传等“内功”不足。
“就梅州茶叶产业而言,其整体上仍停留在产品营销阶段,品牌意识普遍薄弱,在品牌定位、品牌战略规划、品牌价值与文化等方面还比较匮乏。”一直对梅州茶业发展颇为关注的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曹潘荣教授表示,在茶叶销售方面,梅州茶叶以近地销售为主,局限于本地市场,而部分本地市场又被外来茶侵占,茶叶销售受到制约,外源市场急需拓展。
总的来说,目前梅州茶叶规模产量上去了,但是在国内茶叶市场还没有比较响亮的品牌,首先,虽然这几年梅州对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也比较快,但要真正做强做大,还需要时间去积累沉淀。曹潘荣说,梅州种茶历史悠久,环境优势明显,但以前茶产业的经营规模比较小,个体企业较多,大中企业很少。历史虽悠久,但大多是小规模传承,大品牌比较少。茶叶种植产量、面积增大了,品牌建设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其次,梅州对于本地茶叶品牌建设力度还不够。梅州以往偏重于茶叶产业的种植面积和茶叶加工方面的发展,而在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政府做长远全面的规划。总体来看,梅州茶叶品牌的建设进展不快。区域品牌的建设必须要政府参与搭台,企业积极参与。一方面如果让茶企单打独斗推介到全省、全国,实力比较单薄,必须抱团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梅州本地企业大多还是存在小农意识。
再次,梅州茶叶产业没有挖掘扩展出具有丰富客家文化内涵的内容。梅州历史上有九大名茶,但知道的人并不多,没有具备明显特征的梅州客家特色的茶品牌。例如红茶,凤凰武夷山的历史更悠久,绿茶、西湖龙井的名气更响亮。“在中国茶业品牌里面,要想异军突起,必须要有一个特色明显的茶业品牌,所以一定要加强挖掘茶叶品牌里的独特客家文化内涵。”曹潘荣说。
最后,梅州在茶叶产业方面的科技创新开发投入少。没有很好地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特色的茶叶品种和品质,缺乏高科技、高层次的研发。“从我参与过的茶叶产业的调研来看,梅州更应该提高茶叶种植技术水平以及明确茶叶加工厂的标准,不能只注重茶叶的种植面积的多少,低层次生产的茶叶对品牌的提升作用不大,实际上还是要建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茶园、茶场。”曹潘荣说。
|出路
实施品牌战略 政企联手打造嘉应茗茶
如何整合资源、塑造统一的梅州茶叶强势品牌,拓宽市场销路,成为梅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针对梅州茶叶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农业部门决定从区域品牌着手,提出打造‘嘉应茗茶’区域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梅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谢岳昌说,具体而言,“嘉应茗茶”由协会或公益性事业单位注册并管理运营,以公用品牌“嘉应茗茶” 企业自主品牌形成“母子品牌”模式,将区域品牌授权给符合条件的茶企使用。其核心思维是让公用品牌成为一个统一形象标识,解决农业产品品牌多、规模小的问题。同时,子品牌的使用能发挥企业个体创新欲望,增加同类产品间的竞争。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帮助企业降低了开拓市场的成本,也弥补了多数农户缺乏市场营销能力的缺陷。
曹潘荣表示,梅州提出打造区域品牌的发展思路很好,是个很好的举措。但是因为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要正确处理嘉应茗茶区域品牌与企业独立品牌的关系,这个还要加强工作。”他说,嘉应茗茶这个品牌还需要大家认可,尽心尽力把这个品牌做好,“必须让茶企认识到做好区域品牌对个体企业品牌的益处”。
同时,要明确嘉应茗茶的独特风格,找准文化内涵和风格。一说到嘉应茗茶就明白这是什么样的茶叶,像凤凰单丛、西湖龙井等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对梅州茶叶如何打造品牌,走出梅州,走向国内外,曹潘荣建议首先政府部门要更加注重区域品牌的推广和重视。多举办茶博会、茶展会、茶品巡回推荐等活动,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梅州拥有全省1/4的种茶面积,产量大,更加应该举办茶博会等活动,邀请广州等周边商家参加,让大家感受梅州展销茶的氛围,这对于梅州茶叶品牌建设有很大影响。”曹潘荣说。
其次要重视茶企对区域品牌嘉应茗茶的认识,目前梅州本地一些较大的企业不太重视嘉应茗茶品牌,不愿意加入嘉应茗茶品牌,原因可能是因为品牌的宣传和理解上不一样。“梅州的茶企没有正确认识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区别,政府部门包括农科院对于区域品牌还必须多做工作,应该吸纳更多较大型的、有意向合作的茶企进入到这一体系中来。”曹潘荣说,同时必须提高茶企的积极性,让茶企意识到区域品牌的重要性。
再次是政府和企业也要积极参与科研产业合作。开发技术的创新,本身具有品牌推广效益,比如与华农等高校合作开发新产品,就是对品牌的一种宣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技术、品质、文化上更多地宣传,增加技术含量,跟其他产品区别开来,能增加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也更加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最后是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目前梅州市行业协会跟国家、省行业协会联系还不够密切,以后要加强沟通,这有利于茶叶品牌的推广。”曹潘荣说。
■关注
梅州着力打造“长寿硒谷”
近几年来,针对茶业发展面临规模不大、标准不一、质量不稳、品牌不响、市场不宽以及组织化水平低等困境,梅州农业部门以问题为导向,依托独特资源,开拓创新,在组建茶叶行业协会,打造“嘉应茗茶”区域品牌,传承改进提升制茶技艺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长寿、富硒等新优势,大力发展天然富硒茶、有机茶,规避同质竞争,在品质消费、品牌消费的拼质量时代独树一帜。
在梅州,不仅是茶叶产业,还包括金柚、慈橙等特色产业以及传统的粮食产业,都将依托长寿和富硒两大新资源新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农业品牌发展道路,以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依托新优势,科学定位。蕉岭、大埔、丰顺、梅县等县(区)是梅州的产茶大县,而这4个县(区)正是“中国长寿之乡”,其中蕉岭县更是世界第7个、中国第4个、广东省唯一的“世界长寿乡”,所以梅州茶叶等农产品具有天然的“长寿基因”。同时梅州拥有数千平方公里富硒区域,其中据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最新对蕉岭县土壤样品检测显示,平均硒含量0.96毫克/公斤土,比国家富硒标准0.4毫克/公斤土高出140%,高的达5.69毫克/公斤土。梅州同时具备长寿和富硒资源,这是大自然给予梅州这片红色土地的恩赐,也是梅州提出打造“世界客都•长寿硒谷”品牌发展定位的缘由。
打造新品牌,错位经营。当前,梅州农业部门正在开展“最受欢迎的十大长寿特产”评选,并将筛选认定一批富硒农产品基地。这是梅州实施“长寿硒谷”品牌战略的具体行动。据了解,梅州围绕金柚、茶叶、慈橙、稻米等产业,在现有基地中遴选的同时,在富硒土壤区域新建一批富硒农产品基地,力争在5年内建成适度规模富硒农产品基地100个以上。为了达到产品富硒标准,梅州依托权威检测机构开展大范围的土壤监测,同时针对目前国家和行业的富硒农产品标准较少的状况,着手启动制定金柚、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地方富硒标准,完善标准体系,推进以“良地、良种、良法、良品”为抓手的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等级。计划未来5年创建30个以上市场知名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富硒农产品品牌”,全市富硒产业产值实现30亿元以上。
构建新机制,长效发展。据了解,梅州通过发挥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培育“长寿硒谷”品牌。市政府专门成立组织机构,出台政策,明确农业、国土、工商、科技等部门职责,并拨出专款。培育发展一批包括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一体化或专业型的经营主体。与华农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微量元素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及中国营养协会等NGO组织建立合作,为“长寿硒谷”品牌打造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创设富硒农产品专用标识,制定专用标识使用规范,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富硒长寿产业开发。通过建立长效发展的运作机制,形成以特色树立品牌、以品质占领市场、以效益促动生产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