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嘉应茗茶⑤茶人茶情:一生坚守只为那缕茶香

嘉应茗茶⑤茶人茶情:一生坚守只为那缕茶香

盛夏时节,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到达位于梅州城区东南方海拔800多米的清凉山,眼前竹木苍翠、溪流潺潺,让人顿觉清凉怡爽。
这里是梅州九大历史名茶之首的清凉山茶的产地。百年老字号茶庄信德家茶庄就坐落在清凉山的深处。
茶庄的主人、74岁的苏家山,家里祖祖辈辈种茶,他至今仍在经营的信德家茶庄就是见证。“信德家茶庄前身是苏信记茶庄,由我的先辈于上世纪初成立,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苏家山说,苏信记茶庄主要经销产自清凉山的茶叶,得益于茶叶独特优良的品质,苏信记茶庄在上世纪闻名海内外。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苏家山和女儿苏平靠着自家在清凉山耕种的200亩茶田,依然坚守着先辈创办的茶庄。茶庄的生意虽然不如昔日红火,但是每年仍有不少海外华侨慕名前来购买,“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美国华侨,也有受托付前来的年轻的华侨后代。”苏家山的女儿说,这也是他们一直坚守茶庄的原因。
对茶人苏家山和不远千里只为采购几斤茶叶的茶客来说,茶在他们眼里,或许早已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纯物质的叶片,而是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种融入生命的感情。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通讯员 刘菲 黄景麟

百年茶庄  见证客家人对茶的感情

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清凉山,一路林木茂密,抵达海拔800米的山顶,连续几个陡峭的下坡路后,信德家茶庄园就出现在眼前。茶庄入口处,几棵参天古树格外引人注目,树高三四十米,枝繁叶茂,古木分列道路两旁,俨然茶庄大门守将。
站在信德家茶庄园大门口,一片片青翠的茶园映入眼帘,往大门左边茶田深处走去,一段弯曲的石路一直向前延伸,这便是清凉山著名的“茶马古道”,也是当年苏信记茶庄创始人苏信记雇人修建的从清凉山通往梅城的唯一通道。
“这条古道主要为清凉山的茶农而修建。”苏家山说。清凉山为梅州城区盆地附近的第一高峰,“高山丽水育茗茶”,因山高坡陡,气候独特,清凉山十分适合种植茶叶,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光绪年间的《嘉应州志》曾记载对清凉山茶的描绘:“州境山高石露,故产佳茗,而以清凉、阴那、三台诸山所产为最,味清冽,似龙井。”
曾几何时,清凉山茶以其“色绿、香郁、味醇”的特点而声名远扬。随着清中叶汕头的开埠,清凉山茶更是随着梅州众多华侨走向海外市场。
“以前,所有产自清凉山的茶叶均由苏信记茶庄经销。”苏家山说,清凉山以前种植的茶叶品种主要为梅州的本土品种“雀舌茶”,因为茶叶细小而被海外茶客称之为“亚细亚”。
“‘亚细亚’入口甘醇,饮后口舌清爽、回甘持久,因此深受茶客华侨们喜爱。”苏家山说,以前在海外华侨中曾流传“一斤黄金难换一磅亚细亚”的故事。据说,当时一位从美国回来梅州探亲的华侨在苏信记茶庄购买了12磅陈年亚细亚茶,带回美国后,几位茶客品尝后赞不绝口,其中有人愿意以一斤黄金换取一磅亚细亚,但该华侨却不愿割爱,故而有了“黄金也无法换取亚细亚”的美谈,苏信记茶庄的名声也因此不胫而走。
至今,近百年过去,仍有不少华侨不远千里前来信德家茶庄即当年的苏信记购买茶叶。在信德家茶庄园的接待室,墙壁上挂着几张法国留尼旺游客在清凉山茶园游玩,和在信德家茶庄参观的照片。
“这是几年前10多位法国客籍华侨慕名来寻访信德家茶庄园的情景。”苏平说,照片中这10多位华侨早年都喝过或者听说过信德家茶的茶叶,当年趁着回乡探亲的时机特意翻山越岭寻访到信德家茶庄,并购买了不少茶叶带去法国。
“现在回忆当年的情景仍让我感动。”苏平说,那天在信德家茶庄,为了接待远道归来的同胞,她特意泡上了信德家的上等好茶,第一泡茶泡好后,他们中的一位祖籍梅县的华侨吴老先生捧起茶杯喝了一口后,眼眶突然红了,喃喃说道这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乡的味道,“这些华侨回到法国后,依然对信德家的茶叶念念不忘,此后经常会托付家乡的亲人朋友购买清凉山的茶叶邮寄到法国。”
也许,无论是对茶农还是茶客来说,茶叶并不单纯是几片树叶,更是一种沟通天地生命、寄托和维系与家乡之间的感情的纽带。

新生代茶人为一座茶山舍弃繁华都市

在与西岩山脉相连、毗邻饶平海拔近千米的大埔县枫朗镇三溪村恩子岽,三溪云岽茶园上千亩连片的茶叶长势良好,宽敞的水泥道路直通茶园的每一个主干道,茶园里灌溉等设施一应俱全,一片现代化管理的茶叶基地呈现在眼前。
而在两年前,恩子岽还是一片荒山。让这荒山在短短时间大变样的是一位“90后”的年轻人刘俊裕。
今年26岁的刘俊裕出生在恩子岽山脚下的三溪村,两年前刚大学毕业,有机会在广州或其他大城市发展,“我家里父兄都在经商,有能力支持我在大城市发展。”刘俊裕说,但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在山旮旯的家乡。
“我选择回到家乡是有原因的。”刘俊裕说,三溪村虽然偏僻,但山清水秀环境好,家乡的大山恩子岽海拔95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种茶。新中国成立初期,恩子岽就有大片的茶园,因茶园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所产茶叶品质非常好。
“当时我爷爷就是这个茶厂的厂长。”刘俊裕说,在爷爷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爱喝茶,对茶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情。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种种原因,恩子岽的茶园渐渐荒废了。刘俊裕在大学读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实习期间曾从事茶叶销售工作,那时候他经常想起家乡那片早已荒废的老茶园,“我开始怀念儿时喝的茶,觉得老茶园荒废了很可惜。”刘俊裕说,因此毕业后他决定在恩子岽开辟茶园,他的想法得到了家里的大力支持。
随后,毫无种茶经验的刘俊裕认真学习种茶,每天早出晚归耕山种茶,皮肤晒得黝黑。
两年时间过去了,刘俊裕的努力终于见成效,曾经的荒山野岭,如今成为了生机勃勃的茶园。“我的目标是致力于打造无公害纯天然食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生产高端有机茶,打造放心食用茶。”刘俊裕说,公司成立之初就注重科技创新,目前已与华南农业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在华南农业大学和大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下,根据世界茶叶的发展方向和公司基地的实际情况,以建设原生态有机茶园作为目标,进行规划开垦种植,按照有机茶栽培技术规程进行栽培管理。通过现代茶园种植、管理、茶叶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引进、繁育、茶叶新产品创新、开发等,打造三溪云岽有机茶品牌。
事实上,在茶乡梅州,像刘俊裕这样,为耕山种茶甘愿舍弃繁华都市的人有不少。五华县登云嶂云雾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温育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温育文原来在珠三角从事旅业并开办工厂,2010年在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他选择回到家乡五华县龙村镇开山种茶。“龙村镇是盛产绿茶的老茶区,从小我就目睹祖辈们种茶、摘茶、制茶,从懂事起也跟着上山采茶、手工炒茶,对茶叶有着跟城里人不一样的情结。”温育文说,在家乡投资创业特别是投资农业,是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
登云嶂云雾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叶基地面积1000多亩,位于莲花山脉海拔1080米的登云嶂,当地土壤属酸性土,高山常年云雾缭绕,非常适宜茶树生长。目前该公司已累计投入1500万元以上,不仅完善了茶园道路等基础设施,还建立了3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获得QS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由于坚持绿色种植,严控质量,短短几年公司生产的黄金芽绿茶、登云金雀绿茶先后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政府推动 梅州茶叶发展渐入佳境

从大埔县城驱车30多公里,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来到海拔1250多米、长年云雾缭绕的西岩山顶,一片片茶园展现眼前。这便是大埔凯达公司的茶场基地,该基地位于海拔1250多米、长年云雾缭绕的西岩山顶。
“这一辈子,就为了几片树叶子。”在炎热的夏日午后,依然在茶园里忙碌的凯达公司董事长赖法卫,望着青翠的茶园饱含深情地说出这句话。
赖法卫1972年出生于大埔县高陂镇福员村大王坑。该村历代都有种茶饮茶的传统习惯,是大埔县有名的产茶专业村。赖法卫10多岁就开始推销茶叶,20多岁成立茶叶公司,从此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一晃20多年就过去了。
“用心做好茶,这是我毕生的追求。”赖法卫说。近年来,凯达公司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建立优质茶叶研发基地。通过引进台湾、福建等国内名茶品种,经过栽培、扦插、嫁接等先进科学技术,培育出公司特有的高香型优质乌龙茶新品种——香妃翠玉。香妃翠玉以其“香、甘、韵、滑、醇”等特点,很快就成为了市场新贵。2007年“香妃翠玉”荣获国际名优茶评比银奖;2012年“凯达香妃翠玉”荣获中国国际农产品金奖。
因为有越来越多像赖法卫这样的茶人,梅州的茶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也逐渐成就了梅州茶乡美名。
梅州茶叶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有茶人的功劳,同样凝聚着农业等部门的付出。
近年来,为推动茶业转型发展,梅州市、县农业等部门强力引导、扶持推动,组建协会、抱团发展,塑造品牌、拓展市场,走出了一条产业组织化、生产规模化、耕作机械化、经营品牌化、流通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持续发展之路。就拿成立农业协会来说,梅州市农业部门不遗余力,对全市5000多家经营主体进行遴选、登记、编码、培训,按产业分类,于2014年成功组建了包括茶叶协会在内的梅州农业12协会,搭建起了农业产业组织化大平台。
梅州农业12协会的组建和成功运作,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一大批像温育文一样在外从事二、三产业的群体,返乡从事农业产业开发,甚至有部分外出青年人出现“返乡潮”,他们或是家族有一定积累的新农二代,或是白手起家投向农业的青年新农民,或是在其他行业有了积累再投向农业的“白领农民”。这些“新农人”成为梅州“耕山致富”群体的典型,也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
“‘新农人’队伍的发展壮大,带来的不仅是产业规模的扩张,更为重要的是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动能,在产业设计、资源开发、品牌建设、经营策略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新的建树和突破。”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说,茶叶有机种植、科学化管理、先进加工机械与工艺、电子商务等产业全链条得到优化提升,梅州茶业发展渐入佳境,梅州的高山也在茶田的衬托下显得更为秀美壮丽。

■纵深

梅州茶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梅州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市,农业生产的光、温、水、气、土壤等先决条件优良,全市拥有数千平方公里富硒带,平均硒含量达0.53毫克/公斤土,超国家标准30%以上,全市8个县(市、区)中有4个是中国长寿之乡,其中蕉岭县是世界第7个、中国第4个、广东省唯一的世界长寿乡,历来是珠三角重要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域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140多座,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是广东省著名的茶叶生产基地。
近年来,为解决梅州茶叶产业组织松散、标准不一及规模不集聚等问题,梅州市农业部门大力推进茶叶产业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耕作机械化、流通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力促茶叶产业转型升级。
以协会为抓手提高茶业组织化水平。组建梅州市茶叶协会,通过协会这一平台把各县(市、区)各自为政的茶叶经营主体组织起来,改变了原来县与县之间茶企少交流、少沟通、少相互借鉴的状况,不仅有利在技术培训、技术应用、农资推广、制作工艺等“内功”方面统一标准,而且在品牌推介、开拓市场等“外功”方面实现了抱团对接,初步构建了“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普通农民”六位一体的“金字塔”新型经营体系。目前梅州市茶叶协会拥有会员单位57家、成员逾百人。在市级茶叶协会的强力带动下,近几年梅县区、兴宁市、平远县、大埔县、五华县等县一级纷纷成立自己的茶叶行业协会,大大提升了茶业组织化程度。
以实施产业带项目助推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自2013年始,梅州作为广东省茶叶产业带项目实施市,市财政部门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茶园给予每亩3000元的补助,并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购置生产设备、改造升级技术等给予贴息扶持,大大撬动了社会资本投资茶叶产业,推动了茶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产业带项目实施3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500万元,带动新建茶叶基地2万亩以上。
以质量为根本实施差异化品牌战略。梅州农业部门把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作为实施“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特色化差异化农业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行绿色栽培模式,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富硒茶叶,实行严密的体系认证管理,提升茶叶品质,目前获得“三品”认证的茶企共有53家,获得QS认证的茶企24家。大埔西岩乌龙茶、丰顺马图绿茶2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为加大“嘉应茗茶”区域品牌培育力度,定期举行茶叶质量评比活动和技术培训班,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至目前全市拥有高级评茶员228人,高级评茶技师2人,评茶技师4人;茶艺师67人,茶艺技师1人。
梅州农业部门在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发展中还大力推进耕作机械化、流通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成立“中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装备研发中心”,大力引进推广茶叶修剪机、喷药机、运输机、加工机械等山地农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6.91%。搭建“大宗供销+超市专柜+社区直供+电子商务”4大流通平台,拓宽了茶叶流通销售渠道。积极探索“五专”农业经营性服务,即:成立专门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培训专业技术、配套专业设备、提供专业服务,为茶叶生产提供从基地规划、设计、种植到制作、产品包装、品牌塑造等全链条服务,有效缓解农村用工荒、专业人才匮乏等难题。

策划:雷贤辉 温景添
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 梅州市农业局联合出品
nsy是您的真诚朋友,永远欢迎您!

TOP

今日热门主题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