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外滩”工业文明遗产保护的构想
大型工程看杨浦,上海杨浦区是上海目前和未来数年间建设和开发的热点地区。在第六届亚太建筑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对中国近代第一大工业基地所在的上海杨浦滨江地区工业文明遗产,如何进行了保护与改造做了主题发言。
杨浦区滨江地段因区域内穿越的杨树浦港而得名。东侧的黄浦江在此呈U形大转弯,形成了杨浦区三面环水的滨江地脉特征。这条东向的江岸线在杨浦区内长达15.5公里,是上海中心城区中最长的江岸线,也被称为“东外滩”。黄浦江流经“东外滩”北上,直达长江吴淞口,历史上长江航运进出上海首先停靠“东外滩”,因而这里可比作上海的滨水“东大门”。
上海开埠前,今杨树浦路原为浦江江堤,堤内是远离县城的穷乡僻壤,滨江一带散落着渔村、河泾和荒滩。
由于杨树浦路沿线便利的水运条件和低廉的地价,开埠后遂成为兴办实业、开厂生产的首选之地。在中国的近代工业雏形期,洋务运动在此促成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和市政设施。百年工业,百年市政,使“东外滩”拥有了众多的中国工业文明之最。
中国最早的机器造纸厂:上海机器造纸局(1882年)。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杨树浦自来水厂(1883年)。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厂:上海机器织布局(1890年)。中国最早的外商纱厂:怡和纱厂(1897年)。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怡和纱厂废纺车间锯齿屋顶(1911年)。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工部局电气处江边电站(1913年)。中国最早的钢结构多层厂房:江边电站1号锅炉间(1913年)。近代最长的钢结构船坞式厂房: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厂间(1921年)。远东最大的制皂厂:英国伦敦利华兄弟公司(1925年)。中国最早的煤气供热厂:大英自来火房杨树浦工场(1934年)。拥有最多船坞的船厂:英联船厂(1937年)。近代最高的钢框架结构厂房:江边电站5号锅炉间(1938年)。
然而时过境迁,“东外滩”今已风光不再。衰落的产业,凋敝的江岸,凌乱的景观,成为上海水上都市形象的一大缺憾,与外滩、北外滩和小陆家嘴构成的“两岸三角”及上海世博会场址规划的的优美环境形成了巨大反差。
对这些工业建筑遗产实施再生的保护有三大对策。由于本身功能的丧失,老建筑逐渐失去活力,设置新的场景以引进新的功能,可使其获得重生。
对策一:旧旧弥合
以新设计的灰空间连接老建筑,使新旧融合,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群落。
对策二:以旧纳新
在老建筑内添加新结构从而获得得更为丰富的空间以适应新的功能。
对策三:表皮整饬
对于立面毁损严重或历史及审美价值不大的老建筑,可保留老建筑骨架以最大程度的延续历史信息,同时赋以新的表皮。
具体项目设计意向:
第一毛条厂滨江车间 第一毛条厂滨江车间的立面进行改造,改变内部使用功能,保留原有的江岸地标形态,把原有生产功能改变为休闲服务功能。结合
渔人码头区段的开放式滨水广场,其外部环境将成为'杨浦森林'中一大亮点。
工业历史博物馆 在东外滩江岸的中心位置,兴建面向浦江的后工业时代的工业博览中心,用于展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程。中心塔柱与圆形主体共同构
成了日晷的意象,形成滨江岸线上新的标志性景观。
电站辅机厂 电站辅机厂整体改造为现代设计博览中心。充分利用其内部精美的大跨空间与良好的绿化环境,激发设计灵感。考虑到两个毗邻厂房的大跨空间适应展示空间的需要,将两个厂房之间的空间缝合在一起形成设计博览中心的大厅用来组织人流集散。
能源科技公园 充分利用原杨树浦煤气厂及煤厂的工业遗存物作为能源科技公园的主题景观,储油罐可作为新的展示、聚会空间;保留的运输带穿行于或疏朗或浓密的森林中,成为新的到达江岸的方式。新建波浪形的景观桥成为能源科技公园的主轴,将一系列主体庭园组织在一起。
煤气储气罐改造设计 使用钢结构将外壁顶升,恢复原有外观及原高度,内部通过新建的玻璃穹隆顶采光。方案一:圆形中庭突出了煤气罐这一工业构筑物独特的空间形式,围绕中庭的是一系列展览、娱乐、餐饮空间,这一历史纪念物将再生为青年人喜爱的时尚之地。方案二:半圆形中庭提供了较大的使用面积,并产生了全新的空间意象。
杨树浦电厂 保留杨树浦电厂的空间轮廓,对江边办公楼立面进行整理和修景,恢复历史原貌。对厂房外部滨水小广场进行环境设计,使之具有博览建筑的外部空间气氛,并提供适于市民休闲的公共空间。
第十七棉纺厂 第十七棉纺厂整体改造为上海纺织文化中心,并利用其钢结构锯齿形屋顶空间改造为专业图书馆与展览馆。保留钢结构屋架,部分屋面改用太阳能采光板,形成独具特色室内庭院;新的室内庭院与原有的室外广场一起,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经验。利用较为高敞的工厂空间,增设夹层,适应新的功能需要。